南诏及大理王朝五百年历史系列

0

编者按:茶语无量今日头条号将陆续推送书写南诏及大理王朝五百年的历史文化散文共二十六篇: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二、南诏初起,历史古道的屐痕;三、绝地反击,铁血英雄的柔情;四、归附大唐,柳暗花明的旅途;五、携手中兴,烽火绽放的烟花;六、权臣崛起,是非功过的书写;七、烽火西南,无尽征战的内伤;八、斜阳哀歌,王朝消失的血色;九、郑赵杨氏,兴盛大理的前奏;十、高歌马上,铁血深处的佛心;十一、负重独行,大理太宗的难隐;十二、翰墨深处,灵魂皈依的故园;十三、文治之曲,洱海月夜的奏唱;十四、禅位之谜,帝王袈裟的梵唱;十五、烽烟鼙鼓, 智高事件的桥梁;十六、回光返照,段氏皇权的牧歌;十七、权臣夺位,前理历史的帷幕;十八、故国重启,佛性权利的言欢;十九、中兴之君,大理江湖段和誉;二十、归附宋朝,马蹄声声草木春;二十一、功成身退,紫溪深山归去来;二十二、刀光剑影,权利交锋的国相;二十三、佛寺千山,处处塔影民膏尽;二十四、五凤楼前,一声呛血的悲叹;二十五、铁血慷慨,滇东部落的背影;二十六、孤帆远影,余音袅袅的王朝。欢迎大家关注!

后理时期,在段和誉退位前后,变得夕阳西下,群鸦乱飞,渐渐出现混乱气象:宫廷中,诸子争位,扰攘不休,没有一刻消停;外面,三十七部点燃战火,戈矛蔽日,鼙鼓声声,“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呈现出一片战乱,一片烽火。

段和誉长叹一声,面对这样的情景,感到很难受,于是,挥挥手,没带走一片云彩,也学着先辈的样子,走进无为寺,做了和尚。

段和誉的儿子段正兴,在自己女婿高量成的力挺下,宽衣博带,满面春风,登上大理国宝座,成为后大理国君,掌权夺印,发号施令,滋味无限地当着傀儡皇帝,好不威风,也感到好不舒畅。

他能登基,能在段和誉四个儿子里胜出,其幕后推手,当然是他女婿,大理那位不世出的政治绝才——高量成。

1

后理时期的国政,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面临着挑战,面临着对手,总是会有激流险滩,有惊涛拍岸的险境,有乱石穿空的暗礁。好在,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最为艰难的时候,总是会走出一个历史重量级的人物,撑一桨,力挺着大理这只船,将它划出急流险滩,划向风平浪静之处,走向一片平和的境地。

后理的危险,关键来自滇东三十七部。

有人说,三十七部的历史很悠久,其实,细算起来,从大理年代回望,其岁月并不久远。

但是,他们的根脉却很远,很绵延,来自遥远爨氏。爨氏的祖先,和华夏所有姓氏相同,“其先世则少昊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眇胤也”,他们是少昊、颛顼的后代,颛顼的孙子名祝融,发现了火,因此被华夏民族奉为火神。爨氏就是祝融的后人。这样想来,我们能用火,能吃熟食,能坐在瓦屋纸窗下品茶,能在烛光摇曳下化完妆,轻声问自己的夫君:“画眉深浅入时无”,都得益于人家的祖先了。没有火,你能吃蒸馍米饭吗?能点烛照明吗?能“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吗?

但是,爨氏原来也不姓爨,而是姓班,属于楚国著名相国子文的后代,受封于班,于是就以班为姓。班氏之后,绵延到汉代,有班彪、班固、班昭、班超,一家四口,红遍汉史,让人羡慕之极。“爰及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到汉末,他们封邑于爨,就改班为爨了。汉末,各路军阀,各占一方,相互厮杀,以至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中原百姓,携儿带女,纷纷逃亡边远之地,躲避战乱。爨氏也是如此,先到蜀地,再辗转到滇地。

爨氏在滇地迅速发展,如春草一般,“更行更远更生”,扩展成一片,形成了很大势力。到了唐代,已经逐渐形成部落,所在地方,更是肥田丰土,麦禾弥望,村舍俨然,“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其生产力,经济状况,已经和内地无异了。此时,生活在这儿的人,就被称为爨人。但是,此时的爨人,并非都姓爨,还有当地各族生民,慢慢融入其中。

随着部落变大,爨人也逐渐开始分化,出现了东爨、西爨。东爨属于乌蛮部落,西爨属于白蛮部落。史书说,“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

既然有分化,就有了战争。爨人中,就有人开始悄悄磨刀,准备厮杀,准备霸占更大的地盘,扩充自己的力量。而几乎同时,蒙舍诏的皮罗阁,已经开始加快统一滇地的步伐了。他带着部下健儿,长刀闪光,战马嘶鸣,连连征战,消灭其他五诏,一统六诏。然后,又派出使者,向大唐进贡,受到唐玄宗的嘉奖,“天子诏赐皮逻阁名归义”。于是,皮罗阁又名蒙归义。蒙归义在大唐皇帝的扶持下,更是睁大眼睛,瞪着爨人,在暗暗寻找机会,准备将之灭掉。

爨人不知,内讧开始。那个磨快刀子最先动手的人,名叫爨崇道,“理曲轭川,为两爨大鬼主”,他治理曲轭川一带,是东、西两爨的首领。估计此时,爨人已经开始四分五裂,各部掌管各部,自行其是,不将大鬼主放在眼里。做为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想收回权利。“无何,崇道杀日进,又阴害归王” 爨日进是爨崇道的弟弟,占据着安宁城。爨归王为南宁川都督,占据着石城。这两处都是交通要冲,尤其石城,当年诸葛亮南征,曾驻军于此,摇着羽毛扇,指挥蜀军大败叛军的地方,据说,那儿还立着一块碑,上有诸葛亮手书“此碑如倒,蛮为汉奴”的篆文。这儿,算得圣城,因为,那一带的百姓,十分信奉诸葛亮的。

爨崇道以为,一顿乱刀,将叔叔宰了,将弟弟宰了,大家该怕了,该听话了,听从他的指挥了。谁知,他这样做,惹出更大的乱子。爨归王的老婆,也就是他婶婶阿姹很厉害,骑着马跑了,回到娘家。她在娘家没有闲着,向部落首领请兵,要为自己枉死的丈夫报仇。娘家部落的那点兵,她觉得不够,难以打败爨崇道,于是又找到蒙归义,向他请兵。

蒙归义眼睛放光,高兴得嘎嘎的,他就等待着这样的机会,插手爨人的事情。现在,机会竟然找上门来,他不行动,还等什么时候啊?他很有政治手腕,接到阿姹的求助信后,并未贸然出兵,而是写了一道奏章,送到长安,交给唐玄宗,将这件事情上奏大唐朝廷,请求唐朝皇帝出面摆平这些。他这样做,一则,显得自己对大唐皇帝很是尊敬;再则,也显示出自己和大唐不是一般关系,是很亲近的。

唐玄宗接到奏章,认为蒙归义真不错,太忠于唐朝了,自己不按他的请求回复,有点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会冷却远方人归附的心。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让蒙归义全权处理这事。蒙归义接到圣旨,一脸阳光,开始行使唐皇帝赋予自己的权利,找到双方,读了大唐圣旨,然后要求双方和平相处,不许再发生战斗,“阿姹男守偶遂代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归义仍以女妻之。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辅朝”,他借着唐朝皇帝赋予的权利,任命阿姹的儿子爨守隅为南宁州都督,还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对方。随后,为了安抚爨崇道,又把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爨崇道的儿子爨辅朝。

爨崇道那个气啊,自己忙碌了一场,杀死了几个亲人,竟然让蒙归义得了好处,这怎么行啊?

可是,那是唐朝皇帝的命令,他不能不遵守。他表面上接受一切,“内怀忿惋,外示和平,犹与守偶母子日相攻伐”。 阿姹母子力量有限,抵抗不住爨崇道的进攻,于是,再次派兵,向蒙归义求救。蒙归义一声冷笑,现在自己出手,有理有利,算正义之师了。于是,马上带着大军,一路烟尘,冲向爨崇道。爨崇道这家伙,有搞乱局面的能耐,却没有抚平乱局的本事,尤其无端地引起杀伐,引起流血,让爨人都不爽。因此,还没有开始作战,部下就纷纷扔了刀枪,转身跑了。爨崇道一看,情况不妙,也打马就跑,路上,被人杀死。蒙归义“尽俘其家族羽党,并杀辅朝而取其女”。

这场战争,东爨、西爨力量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蒙归义力量渗透进来。

战争结束,蒙归义死去,阁罗凤上台。

阁罗凤趁着爨人力量削弱,难以对抗自己,做得更为斩截,“遣昆川城使杨牟利以兵团胁西爨,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二十万户,多少人啊。这样,整个西爨就变为真空地带,再也不是人欢马叫,笑声杨洋了。至于东爨百姓,为什么就没有迁移呢,史书说,“乌蛮以言语不通,多散林谷,故得不徙”。其实,更多的原因,是他们在阿姹和儿子爨守隅带领下,已经附属于南诏了。

东爨人离开,西爨人就慢慢转移到东爨的土地上,“与南诏为婚姻之家”。从爨守隅起,乌蛮就开始和南诏结成姻亲,一直如此。

这,也算南诏笼络乌蛮的一种手法吧。

阿姹是爨人中了不起的女性,可以说,正是她的出现,保证了爨人未被蒙归义和阁罗凤吞并。在阁罗凤虎视眈眈地望着西爨时,阿姹一方面与其家族结为婚姻,以图自保。另一方面,这个女子更有惊人之举,竟然以一介弱女子,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叩拜唐玄宗,送上贡品,“阿姹自为乌蛮部落王,从京师朝参,大蒙恩赏”。

阿姹自封为乌蛮王,而且得到大唐皇帝的承认。这样,她的爵位,还有她的部落,都等于得到了大唐的保护,谁也不敢再伸手了。

阁罗凤虽然很厉害,可也不敢。

阁罗凤于是采用掺沙子的办法,将昆明、叟或僰各部族,迁移于东爨故地,和西爨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放牧耕种在一起。时间长了,各个部落出现了,这就是滇东部落,开始是七部,再扩大,再发展,再分化,就成了三十七部。

三十七部各自独立,各自为政,对南诏难以形成威胁。

可是,三十七部血脉相连,紧急时刻,又相互联手,组成一体,让南诏也无可奈何。双方就这样,寻找着一个平衡点,既是宗主和藩属关系,又是相互提防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在大长和,到大天兴,到大义宁,一直这样维系着。到了大理,这样的关系不见削弱,反而更加明显,竟然如血肉相连,难以割开了。

2

大理国离不开滇东三十七部,紧急时刻,还需要滇东三十七部出手帮忙。

大理国对滇东三十七部又感到头疼,它们一旦不高兴了,就联起手来,和大理朝廷对着干。

大理开国,滇东三十七部是中坚力量,是其建国的军事基础。滇东三十七部,当年就和高家祖先高方一起,竭尽全力,帮助大理国国君段思平成就伟业,建立国家。当时,段思平力量不够,屁颠屁颠跑去,求救于三十七部。为了空手套白狼,和人家抱膀子称兄弟,赌咒发誓,立国成功,给人家封地,减免人家税收,“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赦免人家子孙死罪——很有点中原的免死铁券一样,同时划分地方,“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隶其部”。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十七部力挺,段思平依然会“无依无靠,惟甘贫度日”,成为一个流浪汉,和弟弟段思良一块儿,四处逃跑,风声鹤唳,就不会“凡牧牛、牧马、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将为王”了。

可是,江山打下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诺言,当时虽然雕刻在石碑上,竖在高山上,此时却比风散失得还快,比时间变得还模糊不清,以至于青苔斑驳,渺茫难寻了。

大理国后任国君也一个个闭上眼听着歌舞,念着佛经,早已忘记始祖“借兵东方黑爨”的事了,也懒得去看那些誓言,更懒得理睬三十七部。三十七部首领心里那个堵啊,心说,国君,你也忒偏心眼了,事业成功,你们和高家瓜分权力,一个做君一个做相,吃着肉,汤也得分给我们一勺子吧,现在,汤也不给一点,倒着喂狗了。不行,我们得找个平衡。

于是,三十七部造反,就成了家常便饭,是大理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不时会闪现出来,以至于后来,方国瑜老先生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抚卷长叹道:“而在此后的二三百年中,大凡云南境内的兵事,三十七部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后理时期,这样的起兵,此起彼伏,很是密集。

1119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北宋政权,江河日下,如乐游原上的一轮苍茫的落日,冉冉欲坠。在西南边陲的大理,此时,更是阴霾陡起,烟尘遍地,三十七部又一次举起大旗,宝刀出鞘,战马备鞍,开始了一场征战,“徽宗已亥宣和元年正月,慧星出,慕宁、远、矣、空、破、马等(部落)叛”。这次,滇东三十七部战马嘶鸣,吼声震天,燃起的战争烈焰,几乎烧遍大理半个天空。大理国无奈之下,只有“出师征之”。当然,和大理国相比,三十七部力量还是小了那么一点。因此,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三十七部再次举起白旗,走出城堡,低头认输。

战争的另一结果,就是大理权臣高泰明的儿子高明清,在“三十七部蛮复叛时”,“陷善阐,死之”。鄯阐,在大理的东都,守卫是相当严密的,竟然被攻破,由此可见,这次战争的惨烈,以及滇东三十七部进攻能力的强大。

高明清是高泰明的爱子,人缘极好,人气也很旺,死后多年,其后辈在碑文中,仍没有忘记用尽华丽的辞藻,调动文笔,不吝口沫地加以赞美道:“大义不可无方,至忠不可无主,惟其平国大宰定远将军,君臣之义最高,叔侄之分尤重,不异霍光辅汉,姬旦匡周,盛衰惟终,安危同力。”意思嘛,说得再明白不过,我们要忠诚,要仁德,谁是我们的偶像?就是那位战死的定远将军高明清,他重君臣之义,叔侄之情,辅佐朝廷,就像霍光,像周公,尽心尽力。我们呢,要继承他遗志,继承家族高尚门风,团结一致,忠诚于大理,忠诚于国君。

战争的第三个结果,就是一颗政治新星,在西南边陲冉冉升起,最终,如日经天,光辉灿烂,在历史上留下自己一道亮亮的痕迹,照耀着史册。

这颗政治新星,就是高量成。

可以说,高量成的出现,是突然性的,出乎高氏子弟意料之外。大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整日默默无闻的孤儿,这个从不引人瞩目的人,竟然有一天,会走入大理宫廷,得到群臣拥戴,挫败段和誉夺权的愿望,骑马佩剑,登高一呼,应者四和,公推他为宰相,接替高家的大印,将段家国君再次高高供在佛龛上,自己发号施令,独掌乾坤,执掌着朝政。

高氏子弟,还有段氏皇族,都抬起头望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一个个目瞪口呆。他们忘了,历史就那么吊诡,一切皆有可能。

三十七部反叛,是高量成出山的节点,是他走向整治前台的里程碑。史书对之描写有限,很是吝啬地道:“父卒,量成袭领地,后因平叛三十七部叛乱有功。”高量成的父亲死了,高量成袭封了他的封地威楚。后来,滇东三十七部起兵,点燃战火,他带着士兵参入平叛,胜利后,得到大理臣民的拥护,当了相国。

面对三十七部反叛,高量成不知是该恨,还是该兴奋。总而言之,三十七部造反的那天,在大理国一角之地的威楚,一个年轻人的眼光,就始终注视着这儿,就没有脱离这场战争,在寻找一个机会,等待着头角峥嵘的一天。

历史,给他创造了机会。

他,适时地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告诉历史,选择他,是历史对大理这块土地,这块盛产着山茶花、盛产爱情、盛产山歌、盛产和谐和幸福的土地的眷顾。

3

高量成,父名高明量,是大理一代权臣高泰明的第二个儿子。高家“一门之盛,半于大理”,所以,高明量出生后,不须读书考试,就能弄个大官当着,这官,就是威楚府演习。这个威楚,就是现在的楚雄,地理位置很重要,“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算得一处四通八达的地方。

高明量在历史上,功绩并不突出,如果实在要说有功绩的话,就是两个:一是建造了德江城;另一个是,生了个了不起的儿子高量成。

德江城的修建,面对龙川江,龙川江“自府境流入,又东北入武定府元谋县界,而为西溪河”。此城背靠威楚,面对大江,山水如画,很有一种世外桃源风味,也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地方。此城在明朝,曾加以改造,“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万历年间,这儿仍然是一处要隘,可见它当年的险固和耐久。有了这个栖身之地,后来高量成退休,才有了一角生活的后花园,可以在这儿读书品茶,垂钓游乐,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做得成“大丈夫,真隐士”,否则,可是连家都没有了。

至于高量成的出生,可算高明量一个不小的贡献。

高明量在完成历史交给自己的任务后,大概觉得,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因此,不久,就一伸脖子一踢腿,咽下最后一口气,死了。这一下,就可怜了高量成,小小年龄,就很不幸地成了孤儿,生活在单亲家庭,“幼孤,久失庭训,不喜盘游”,孩子很小就没了爹,没有给予教育,可是,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家庭虽很富足,却没有那些衙内公子的破毛病,小小的就不喜欢走狗猎鹰,不喜欢听歌观舞,十分本分。

而且,高量成小时还有一个长处,“早有大志”,不甘平庸,可不像他爹那样,努力经营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高量成的目标,就是“思欲立大功,定寰宇”,想建立功业,平定天下,很有点汉朝陈蕃的“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目的。

高量成读书习武,两样都不落下,等待着有一天,提三尺剑,效命疆场,或者出仕宫廷,做一番功业,这在当时高家是很少见的。当时的高家子弟,人人吃着老资本,出生之后,就有俸禄,谁愿意那样做啊?那样多苦啊。

因此,在高氏子弟中,高量成格外突出,有些鹤立鸡群。

这时,就出现了滇东三十七部的反叛。三十七部反叛,当然不是仓促而为,一般都是有备而来,兵锋所指,无所不克,战胜攻取,无往不胜。滇东三十七部临近鄯阐,他们要向大理腹地进军,第一道防线就是鄯阐,就得攻破。然后,快马长枪,冲向羊苴咩城。我有时想到高家将大本营放在鄯阐,很有一种“天子守边关”的做法,做为权臣,这样做还是很忠于大理的。后来的一代雄主朱棣,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可以加强防御,毕竟自己在那儿啊,关系自己生死的事情,是不会轻视的。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很不利的方面,就是对手没有攻破城池还则罢了,一旦攻破,自己是第一个以身殉职的。这次就是这样,滇东三十七部带着大军,带着攻城的撞车、云梯等,吼声如雷,号角横空,最终攻破鄯阐。高量成的叔父,大理国宁远将军、鄯阐侯高明清,带着部队,出城进行反击,冲向三十七部。在金铁交鸣中,在鼓角如雷中,大理军队兵败如山,高明清战死沙场,喋血不归。

高明清战死,相当于一声号角,情况紧急,赶快勤王。

于是,高家子弟,各自带着各领地的大军,纷纷赶往前线。这次,不只是为国,更是为家,否则,滇东三十七部杀来,高家子弟一个也逃不了。

毫无疑问,这次高量成也带着大军,参加了战斗。

从过去高升泰建国,努力加强威楚的力量可以看出,威楚是鄯阐以下,高家的第二个重点堡垒。这儿,军队自然会大于其它各处。高量成的大军,自然而然成为了这次平叛的主力军,开始走向战场,和滇东三十七部作战。

对待挟胜利之威,士气正旺的三十七部,高量成“领义兵,率乡勇,扫除烽燧,开拓乾坤”,他带着的部队,大多是临时召集的人马。他采用了和叔父相反的策略,深沟高垒,坚守不出,避其锋芒,击其惰气。三十七部锣鼓喧天,叫骂扰攘之声,震动山谷,可就是攻不进高量成的堡垒,最终,士气销尽,黯然退兵。

高量成等待的,显然就是这个机会。

号角吹响,战鼓轰隆,坚守在堡垒中的士兵,随着号令冲出,如怒潮一样扑向滇东三十七部。

又一次,滇东三十七部首领悲哀地发现,他们失败了。而且,这次是败在一个年轻人的手里。又一次,白旗起了作用,高高举起,迎风飘扬。

好在,大理国人打仗,投降就罢,不像中原的白起,打败赵军,将其俘虏四十余万“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威慑赵国;也不像楚霸王项羽,打败章邯后,摸着胡须,凶巴巴地望着二十万秦军,大开杀戒,“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报仇雪恨。因此,投降的三十七部,不用担心会为叛乱付出什么代价,大家又一次无精打采放下武器,回到滇东,积极准备,积蓄力量,刀子磨快,矛尖擦亮,以备下一次叛乱的到来。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细想起来,固然和大理佛教盛行有关,同时,也表明滇东三十七部力量很强,大理即使打败了它们的联军,由于忌惮其联合力量,仍不得不对其俘虏宽大处理。

高量成呢,取得胜利,终于宝剑入鞘,威风八面,走马羊苴咩城城,接过高家固有的相权,骑马苍山,俯视洱海,仰头长啸,山鸣谷应。这时,段和誉在宫中,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君权,再次被架空。这次,架空自己的竟然是一个年轻人。他很不甘,希望借助自己四十年执政的威望,借助内政外交获得的良好口碑,借助自己大好人缘,把失去的权利接受回来。谁知道,大臣们不答应,他们都簇拥在高量成身边,大唱赞歌,讴歌平叛中做出贡献的高量成,“以高升泰侄(孙)高量成有德,请立为相,号中国公”。

高量成没有推辞,乐呵呵地答应了,接过权杖,指点江山,感情激扬,粪土皇权。段和誉无奈,无法,无趣,最终一生气,辞掉皇帝,出家为僧,走入寺庙里。

他的儿子段正兴,高高兴兴,在一片万岁声中,登基称帝,是为大理景宗皇帝。

高量成和段正兴强强联手,握手言欢,平分光辉,各取所需:一人得到权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一人当了皇帝,高高在上。“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是高量成和段正兴最好的写照。

4

毫无疑问,段正兴和高量成的联合,是一种阴谋的结果,也是一次权力分配的结果。

段和誉儿子不少,至少明文记载就有四个,而且,这四个儿子“内争不休”,一个个都瞪着眼,看着段和誉的宝座,即使是傀儡宝座,也不嫌弃,毕竟有宝座比没宝座好,当国君比当一介王子高贵得多。坐在上面,光辉灿烂,拱手下视,看着别人跪在下面高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总比跪在下面磕头朝拜,高喊万岁好。

名利诱人,任是铁人,也无法抵御,何况四个凡夫俗子。

段正兴也一样,尽管他很信佛,名字又叫段易长,崇拜易长观音。信佛,本应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本来应该“见无所见即名正见”的。可是,这个段易长看到权力,就如苍蝇见血叫花子看见金元宝,一头扎进去,和自己兄弟们脚踢拳打,努力争抢起来,丝毫没有空净之心。

当然,段正兴也不笨,他知道,要想得到皇帝的宝座,成为名义上的元首,刚争抢是不行的,得背靠一个权力大佬,否则,自己不占优势。这个权力大佬,他瞄准了,就是刚刚登上相国宝座不久的高量成。

可是,做为一个王子,想和权势倾倒一时的相国拍膀子,让他为自己当打手,做马前卒,为自己登上宝座冲锋陷阵,还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这还是个“赏罚政令皆出其门”的权臣。

不过,段正兴有的是办法。一次,下朝后,他约上高量成,到他府上喝两杯米酒,听听音乐。高量成欣然答应了,跟着段正兴高高兴兴去了。

原来,高量成也在物色自己的权利代言人。

他想,自己当了相国,老国君段和誉已经七老八十了,眼看时日无多,时时还准备出家。自己得瞅准了,在段和誉的儿子里寻找一个理想人选,扶持一把,将来呢,登基之后,容易掌握,避免整天给自己制造点小麻烦,弄得自己小心翼翼的,不舒服。

选来选去,他看中了段正兴。其中原因,一则段正兴这人还没投靠别人,正左顾右盼,等待价钱出售自己,这就是待价而沽。自己走出来,只须小指一钩,保准他屁颠屁颠地跑来,投靠自己。再则,段正兴比自己年龄大不了多少,这样双方没有多大的代沟,不会有什么隔阂,容易交流,也容易拉关系:将来登基了,一君一相之间,要谈工作,要交流感情啊,两人坐在一块儿,能说得到一块儿去,避免扭着拧着,会影响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最主要的是,段正兴较懦弱,好说话,和他爹段正誉“爱民用贤、思揽政权”的性格恰好相反,他没有想夺回权力的野心,当上傀儡皇帝,已心满意足。这样的主好对付,避免整天提心吊胆,怕他在权力上卷土重来,阴谋阳谋,一套套让自己防不胜防,搞不好,再送上一碗刀头面,也够人受的。

高量成打着心里小九九,去了段正兴府上,没想到,在这儿,他竟然得个意外收获。

这个收获,就是伟大的爱情。

在段正兴府上,第一次,高量成看到个美女,比电影中《五朵金花》中的金花还要美,还要让人神驰心摇。一刹那间,高量成目瞪口呆,变成了木偶了。

当然,开始的时候,那个美女并没出来。高量成和段正兴慢慢喝酒,慢慢聊天,聊些有盐无油的话题,不咸不淡的。

随着时间延长,酒意慢慢上来了,大家都有点脱略性迹了。这时,环佩“叮当”一声,如水落下,一片清凉。接着,一个纤巧的身影,在灯光摇曳中,轻轻掀开水晶帘,嘀嘀嗒嗒的一串响声里,一个女孩翩若惊鸿地走出来,对着高量成嫣然一笑,有一种“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情态。高量成一见,眼睛顿时就亮了,面前一片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他的那颗年轻的心,经过米酒的滋润,再加上女孩轻轻一笑,顿时一地春草,蓬蓬勃勃生长起来,“更行更远更生”了。可惜,他没有曹植的文采,不然,一定也会写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句子,进行赞美了。

英雄怎么啦?英雄有时和凡人一样,糖衣炮弹下,照样翻身落马,举手投降。“英雄难过美人关”,在中原是这样,刘邦项羽唐太宗,无一例外。别的不说,千古一帝唐太宗够英雄的吧,看到自己弟媳妇杨氏,马上头晕眼花,忘记身份,忘记禁忌,把弟媳妇抱上马背,乐呵呵而去,封为妃子。唐玄宗看到杨玉环,全然忘了公爹身份,捋着胡子道:“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女孩,很好,我笑纳了。”

高量成这一刻,也是这样,眼睛里火花直溅。

看火候差不多了,胃口也吊得可以了,段正兴一招手,喊道:“女儿啊,来,给高相国敬酒。”于是,美女风摆杨柳,水映荷花,走过来轻盈地斟上一杯酒,再眼光一剪一睇,高量成此时正不知今夕何夕了,拿着酒杯,呆呆直坐着,环佩声已远,桃花面已失,仍忘记喝酒,忘记身边还有人看着。

把高量成胃口吊得差不多了,段正兴才慢悠悠道:“相国没娶亲,小女也没嫁,若能结为亲戚,实在妙不可言。”

高量成那个乐啊,当即丢掉矜持,也丢掉权臣的身份,“咚”地一声跪下,“梆梆”就是几个响头,一门亲事,就这样结成。

这女孩,就是大理美女——宝庆公主。

高量成一刹那时间,就矮了一辈儿,成为段正兴的女婿,成了段正兴的半个儿子。既然是女婿,不帮着老丈人,难不成还去帮着外人?拳头朝外打,胳膊朝里弯嘛。有高量成挺着,段正兴不当皇帝都不行,更何况他夜以继日地算计着这个位子。

1147年的段和誉,实在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想想,几个儿子,在七十多岁的老爹面前,一个个打得头破血流的,如同乌眼鸡一般,真不够雅观。老皇帝实在吃不消,也没了当国君的兴趣了,袖子一拂,白须飘飘,走入山水间,修炼佛法去了。

段正兴也终于如愿以偿,一脸阳光,承继大位。

在这场皇室内讧中,段正兴固然得到了好处,登上向往已久的宝座,做了国君。但是,真正得到最大利益的却不是他,是他的女婿高量成,不但赶走了那个让人时时担心的老皇帝,换了个泥菩萨一般的新国君,使自己权利达到了最大化。最主要的是,自己在权力之外,还得到美人,算是“高郎妙计安天下,既得权力又得人”——一箭双雕,高明得很——不亏叫高量成。

5

在力挺段正兴登基的过程中,高量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商,让段正兴出面,自己幕后操纵,隔山打牛,四两拨千斤,很容易地让段和誉退位,段正兴登基,将高家夺回权利的希望再次掐灭。

按照权利分配的原则,段正兴当上皇帝,什么也不管,只管享受皇帝的荣耀,皇帝的富贵,皇帝的宫殿,皇帝的美女。如果说,在他老爹手里,皇帝还有一定的决定内政外交的权利,到了段正兴手里,这点东西全部丢失,油干米尽了。

好在,段正兴想得开,乐呵呵的,从没为这操心:知足者常乐嘛,何况他还是一个佛教徒。

高量成终于走上点苍山高峰,俯视整个大理山河了。他知道,夺取权力,分配权力,和国君搞好关系,对他来说,仅仅是执掌朝政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更远更长,更为曲折呢。

如果说,夺权,靠的是脑瓜子,靠的是智力。那么,治国,则靠的是能力,是政治策略,靠的是心怀大爱,腹有苍生,靠得是仁德。

一旦摆脱宫廷纠葛,马上,高量成就把全副精力放在国事治理上,放在经济建设上。

高量成执掌国政后,注重生产,提倡经济建设,这和当时靠着刀枪争夺地盘的人,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大理国又一次在权力交接中,驶过急流险滩,走向风平浪静。大理国也因此成为一个富足、安康的国家,以至于“州国太平一般”,各地都十分太平,没有盗贼,没有抢劫,更没有了叛乱。

可以说,辛亏有高量成,在段和誉离开后,仍然继续保持着段和誉在位时的治绩,让段和誉的中兴政绩,得以发扬光大,甚至纠正了段和誉晚年时的乱局,以至于《滇史》赞高量成曰:“安府州于乱离之后,收遗民于虎口之残”,他让各地恢复平静,让百姓在虎口一般的刀兵厮杀中脱身,走向安宁,走向和平。

每一次战争,每一次杀伐,毫无疑问,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带来血腥。段和誉末年的三十七部叛乱,就是这样的,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一如史书所言,“四夷百蛮,叛逆中国(大理国),途路为猬毛,百姓离散。”是高量成走出来,凭借自己的政治才能,在短短的几年任职中,扭转了这个局面,使得大理大治,“盗贼远遁,民不闻金戈之声,路不知烽烟之警”,大理在高量成的治下,盗贼无影,劫掠无迹,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金戈铁马的杀戮,不用担心鼓角争鸣的征战,呈现出一片太平气象。

这些,是后期的段和誉很难完成的。因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国君,毕竟太老了,精力不再如当年了,无力扭转乾坤了。再则,他手里无权,即使有心有力,也很难挽回那种颓势。他退位,此时对他很好,对高量成也很好,对大理百姓也很好。

高量成治国,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对于前朝策略,错误的,给予改正;正确的,则保持,并发扬广大。

对外贸易,高量成在段和誉的基础上,协助段正兴,加大贸易量,搞活市场。他在苍山洱海边,设立大理马市,进行马匹交易。当时的南宋,和金国战争无日无之,急需战马,尤其岳飞军中战马,大多买自大理。当时,对于和大理交易,大宋国一如既往地存在着犹豫,甚至担心,有大臣特意禀奏皇帝道:“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祸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可是,面对战场形势,宋朝皇帝也不得不下旨,搞好和大理的外贸交易,并在广西邕州横山寨设置“买马提举司”,专门负责向大理国购买战马。

宋朝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又小心翼翼,有点小脚女人的样子。

两百多年的相处,大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们好像一直都没有弄清似的。这,和他们的眼界狭窄实在是有关的。

高量成和大宋君臣相比,眼光明显要敏锐得多,知道宋朝需要什么,因此,鼓励百姓,大量饲养马匹,养肥养壮,养出高质量的马匹,出售南宋,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由于他的提倡,以至于大理饲养的马匹“为西南蕃之最”,“牛马遍点苍(山)”,很多人家“仰此为衣食”,每天放牧马匹,读着佛经,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

为了激励大家养马的积极性,高相国还采用方法,刺激大家的神经,让大家对马产生兴趣。于是,马市上,经常会出现马擂,换言之,就是赛马,胜利者披红挂彩,获得奖励,好不得意。失败的垂头丧气,悄悄离开。因此,大理战马质量极好,没有次品,得到宋高宗的赞赏道:“但仇当其马价,则马方至,用益骑兵,不为无补也。”大理战马送来,我们以市场价收下,用来增加骑兵力量,还是很不错的。

至于马赛中获胜马匹,高量成出钱买下它,敲锣打鼓,亲自送给有功将士,这样以来,既刺激了马匹牧养,也提高了战士们作战积极性,还为自己收复了一批心腹将领。

高量成的马市,还有马擂,一下子张扬开去,变成一种很时髦的活动,临近国家一听,好啊,我们也去参加,于是,都带着自己的马匹,来到苍山洱海,参加赛马,以至于人潮如流,迁沿不绝。这一来,带动一系列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餐饮业,还有交通业,去大理的中原人记载:“东至戎州,西至身毒国,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详,审询其里堠,多有完葺者。”这在当时的中原,也是极少见的。

同时,高量成也积极搞好国际关系,尤其和南宋关系。

南宋别看当时打仗外行,和金人作战,打一仗败一仗,成为著名的常败军,可是,搞经济,人家很有办法。在当时诸国林立中,南宋经济仍然高拔头筹,不可小觑。

高量成当政,一如段和誉当年,不断派出使节,举着节杖,丢掉战马,划着小船,江河湖海,走向临安,去和南宋握手言欢,“慕义怀徕,愿为臣妾”,并“求入贡及售马”。宋高宗“诏却之,不欲以虚名劳民也”,宋高宗也和宋朝过去的国君一样,摇着头,说算了,藩属国就不用当了,使者团队一来一往的,实在劳民伤财,也不用来了。然而,高量成不气馁,继续申请,“复遣使奉表贡象、马,诏经略司护送行在,优礼答之”,他再次派出使节 ,带着大象、名马,去临安进贡。宋高宗心里感到很温暖,命令主管官员,好好迎接使者。而且,高宗还接见了使者,勉励一番,让回去。

高量成这样做,既做到了感情投资,打开了贸易之门,同时,也适时地安慰一下昔日霸主受伤的心灵,让他们在丢失大国地位之后,仍能品尝一把经济大国的尊严,顾全一点面子和里子。

如此以来 ,毫无疑问地加大了两国贸易量。1136年,大理国一次卖给宋朝战马一千多匹,贸易量大得惊人。因此,大理国经济迅猛发展,俨然成为西南一经济大国,也成为一文明昌盛之国。文化和经济成正比,大理人的诗歌,有的丝毫不比宋人的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一个叫杨奇鲲的大理人写诗曰:“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色洗还清。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猿啼时枕上听。”这诗放在王摩诘集中,也是可以充数的。大理画家张胜温作的《大理梵画长卷》,明人见了,击节赞叹,誉为“绘事精致,金壁辉煌,耀人耳目,瞻对如生,足与顾虎头、李伯时相颉颃”。清高宗弘历也赞不绝口道:“傅色涂金,并极精彩。”

6

高量成的功业,终于走到了高峰,无论齐家,无论治国,都达到了理想高度。家里,有个如花似玉的公主,金屋藏娇,举案齐眉。国事,也治理得风生水起,一帆风顺。人生到此,夫复何言?

可是,在高量成还没来得及品尝成功的滋味时,又出事了。

事情,仍出在三十七部,他们又一次磨快刀枪,竖起旗帜,开始点燃新一轮狼烟,“丁卯、慧星出,慕宁、远、矣、空、破、马地方叛”。战事发生,刚刚安宁没几年的大理,再次响起战鼓,响起厮杀声。

对此,高量成延续祖先的方针:“远之来者,割地而封之。不归化者,兴兵而讨之。”来依附自己的,就分封他一块土地,让他心安理得地生活着,享受田园牧歌生活。如果和自己对着干,那么,对不起,自己就带着大军,进行讨伐。这次也一样,高量成挥手羊苴咩城,骑着马,带着部队,走上前线。

这次,面对三十七部,他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

高量成的眼光,锥子一样扫瞄一番,最终选中的打击对象,首先是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部,原因很简单,罗婺部强大,“雄冠三十七部,势力仅次于段氏皇权”。 但它虽然强大,论起力量,还是不足以和大理军队相抗衡,否则,它也不会做大理的藩属了。打败它,将叛军的脊柱也就打断了;再则,对其他弱小部落,也起着一种震慑作用。其余部落,就根本不用再费周折了。

作战办法,简单实效,高量成的部队,不去救助被三十七部围攻的地方,而是单刀直进,插向罗婺部根据地武定府。武定府离大理不远,大兵出发,朝发夕至。

这种打法,在中原是经常性的,围魏救赵,是当年孙膑打败庞涓的绝招。但是,在大理这却是一种新鲜战法,出乎三十七部的意料。三十七部想,这是干什么?这个高量成究竟是怎么啦?完全跳出大家的思维框架了啊。罗婺部听到消息后急了,自己在这儿可着嗓门大吼,冲锋陷阵,大逞英雄的时候,可别让人抄了老窝,这可是老祖先留下的风水宝地啊,“府四维千里,削壁悬岩,水甘草茂,宜于畜牧,亦蛮服之雄也”,不但物产富饶,而且战略地位重要,蹲在这儿,罗婺部稳做老大,现在丢了,连家都没有了。其它各部不急,自己急,切身所关,不急不行。于是,罗婺部一声呼喝,打马上路,趁兴而来,败兴而归,去跟踪追击去了。

更扫兴的是,他们中途中了埋伏,高量成的集团军全部埋伏着,就等着这一刻。这也是围魏救赵中最为致命的一着,就是让你长途归来,精疲力竭,再打你的埋伏的。

战争结果,就这样一波三折地开始,平铺直叙地进行,毫无悬念地结束。

又一次,罗婺部竖起大旗,迎风飘扬。不过,这次不是红旗报捷,是白旗投降,目的无他,保护自己“省会之藩篱,滇西之要臂”的根据地,保护自己的兵力。这样的战争,是中原人理解不了的,在中原,造反,就要杀头。这是轻的,历朝历代有严格规定,碎尸万段,诛灭九族。可是,大理国却不这样,白旗一竖,就是投降。投降后,不用担心像中原一样,被刽子手用刀咔吧咔吧剁了,可以满面春风,接着回家干老本行。

这点,无论是战败方,还是战胜方,都有点像西方现代战争。

罗婺部一降,其他三十六部都傻了眼,呆望着,不一会儿明白过来,天呐,咱们老大都投降了,那咱们也别硬挺着充好汉啊,那样是要付出代价的,再加上,人家高量成说了,投降的既往不咎,不降的,朝死里打。

降吧。大家想。呼啦一声,比赛一样,滇东部落举起白旗,纷纷交出武器,进了俘虏营,去享受战俘待遇去了。

一场暴动,就这样经过一场战争,烟消云散。大理国又一次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点苍山上,洱海岸边,月亮下,情歌又一次婉转响起,柔媚细腻,勾人心魂。

这些,都是高量成的功劳,是高量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高量成冲锋陷阵,抹平狼烟;是高量成妙手回春,治理疮痍。

大臣们觉得,得感谢高量成,尤其是这次抚平战乱,于是,大家都忙着上奏,要求段正兴赐封高量成。于是,段正兴走上宫殿,下发一道圣旨,送对方一定桂冠,这顶桂冠是个称号——护法公。大理人做什么都有先见之明,一千多年后,才在昆明出现一场护法运动。但是,一千多年前,人家就创造了这个新词“护法”,挺前瞻的,也挺时髦的。

为了让高量成高兴一下,段正兴做得很到位,派出大臣,带着自己的圣旨,骑着快马,赶到前沿,将段正兴的圣旨读了。全军高呼,高量成也十分高兴,带着大军,向羊苴咩城开拔。

7

几千年前,那个姓李的骑着青牛的老头就教导我们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话,放在高量成身上,是非常非常准确的。

高量成用他传奇的一生,证明着老子这句话的准确性,传世性。

高量成出山,走向相位,执掌乾坤,是因为三十七部起事,老叔高明清战死,大理无人能挡。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横枪勒马,横空出世,拯救了这个王朝。现在,三十七部又一次点燃狼烟,擂响战鼓,使得高量成不得不走出京城,走上战场,挥舞长剑,奔走江湖。

三十七部镇压后,他自己也走下了权力的宝座,回归威楚了。

个种原因,是他的相位让他的侄子悄悄夺去了。这个侄子,名叫高贞寿。

大理国当年,皇宫内部争夺皇位,段家子孙忙得沸反盈天,大家不会六脉神剑和一阳指,否则,早已在点苍山上,进行武功比赛,一定高低了。

宫廷外面,相府之中也不安宁,高家子弟面对相国一职,也都睁圆眼睛,流着哈喇子,展开明争暗斗,相国宝座简直是一块唐僧肉一样。高贞寿就是其中一个,他时时躲在角落里,瞪着眼珠子,觊觎着他叔叔的那个位子,希望有朝一日,能登上相国宝座,执掌朝政。

高量成去了战场,留下一片空白,高贞寿可以趁机而入了。

高贞寿有兵权,掌握的是警卫军。有军队,这就是力量,就是权力,就是印把子啊。因此,叔叔一走,在战场上打得不可开交,胜败难分。这儿,高贞寿带着兵进了宫廷,占了相府,自封宰相,封爵为“中国公”。这小子脑子还不笨,这招向中原学的,叫“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常管用。总之,段正兴成了汉献帝,高贞寿成了曹操。

高量成还不知道,得胜之后,号角呜呜,旗帜招展,带着得胜之军,盔甲鲜明,班师回朝。

到了大理城外,消息传出,高贞寿已荣任相国。至于劳苦功高的高量成,可以退休,回到封地去颐养天年了。

高量成一听,顿时生气了:自己不老啊,正值壮年,颐养天年,用得着吗?

这个高贞寿,想当相国想疯了,也不衡量一下自己的力量,衡量一下个人的威信,现在,就你那么点兵力,能和我手中的兵力抗衡吗?你的威望,能和我的放在同一杆枰上衡量吗?你小子的人气,能和我的的相提并论吗?你在百姓中的口碑,能和你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嘛?

高量成在权力的歧路上,第一次开始了徘徊,有些犹豫,有些迟疑。

三十七部叛乱刚刚结束,国家需要和平,百姓需要安定,高家内部,也需要通力合作,才能度过难关。战争,只会造成两败俱伤,不,应是四败俱伤,包括国家,包括百姓,甚至包括高家,还有段家皇室。

他坐在马上,望着部下健儿,望着这些血海余生的勇士,松开了握着剑鞘的手,轻轻一笑,挥一挥手,竟然归隐江湖,回到封地去了。

这种豁达,这种视名利如草芥的权臣,是一个传奇,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

中原权臣,哪一个为了权力,不是全力以赴,生死不顾。有时,为了权力,不惜以百万生灵万民幸福做赌注,孤注一掷,从而血海浮天,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以曹操的话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结果,造成无数的寡妇,无数的孤儿,无数望穿老眼的父母。

佛曰:“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其实,有时善念一点,就能拯救无数苍生。只此一点,高量成就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只此一点,他就值得后人敬重。

高贞寿在这一点上,和他的叔叔相比,就显得无比猥琐,肮脏。

高贞寿的这种做法,还留下了一个后遗症,他给高家子弟做了一个表率,那就是,相国的地位,是不需要以德行赢得的,不需要凭才能赢得的,是可以用阴谋,甚至是力量赢得的。高家子弟,从这以后,开始了为权利的争狠斗勇,一直延续了几十年。这几十年,皇室较为平静,可百姓并不平静,也不安宁。每一次高氏争夺权利,都会引发战争,引发流血,引起国内的动荡。

大理的力量,也是在这样的争夺中,渐渐消磨的。

另外,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高氏子弟的相互提防,相互猜忌。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了过去同仇敌忾的精神了,也没有了过去目标一致的做法了。争夺,引起了内伤,这种内伤,一直到后理灭亡,也没有很好地愈合。当忽必烈带着大军,革囊渡江,横扫大理的时候,并不见高氏子弟带着下属赶来援助,就是明显的一例。

有的人为了公利,能放弃个人得失。

有的人为了个人欲望,竟然无视大众利益。

高量成属于前者,高贞寿属于后者。

8

高量成退位了,离开大理,离开国都,马蹄翻飞,回到自己的封地。大理国内,一场暴风骤雨,就这样,在高量成的一笑中化为乌有,一场烽烟,也就这样还没有燃起,就无声地熄灭了。

羊苴咩城城里,大家长吁一口气,放下了心。当然,高贞寿也长吁一口气,放下了心,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高量成的对手,真正对抗起来,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现在,高量成自动退出,他有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

大理人在权力斗争中,总是很人性的,分出胜负即可,事后,绝不赶尽杀绝,绝不铁血相对,总是会给予对手以足够的尊严和面子。高家对待皇室是这样的;对待自己人也是这样的。这点,如果让宋太宗听到,一定会大惑不解,怎么,不给对手喝牵机药,那怎么行?如果让明太祖听见,也一定会大摇其头,不赶尽杀绝,那还叫斩草除根吗?

大理人没想到这些,只要对手下台,让位,就可以了。

而且,退位之后,在编不在岗的高量成,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开动脑筋,出谋划策。高贞寿呢,没有高高在上,摆着相国的架子,而是恭恭敬敬地聆听着,对的,就采纳。错的,也没什么。

回到威楚的高量成,仍然整日忙碌着,绝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钓鱼看山,看景品茶。也不像有的枭雄一样,假装回家钓鱼,写诗明志:“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以期有朝一日转土重来,再握权杖,再次夺回权利。他是脚踏实地,正儿八经地做事,为国家做事,为百姓做事。

他首先开始扩建德江城,加强这儿的城市建设,以至于此地人烟辐辏,来往不绝,百货交接,商贩如云。一时,“四夷八蛮,八方群牧,累会于此,部曲仇恨,到此冰释”,各地方的商人,还有一些官员,都在这儿汇聚,拜见高量成;如果部族之间有了仇恨,有了矛盾,也来到这儿,找到高量成,让给处理。处理结果出来,大家都非常满意,而且在高量成的劝和下,冰释前嫌,握手和好。

大理国于是出现三大都会,一个是国都羊苴咩城,一个是东京鄯阐,另一个就是德江。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竟然凭借一个人的威望,能够兴隆一个城市,古今中外,独此一份,别无分号。

其次,高量成在地方加强百姓教化,进行文化润泽。大理是佛国,全民信佛,信佛之人,性情善良,恬淡退让,和平宁静。这,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量成自己出资,在紫溪山上广建佛寺,“兴修白马,喜建伽蓝,众山兰若,无不周备”,山上寺庙,随处可见,掩映在绿树深处,鲜花丛里。紫溪山山高水清,秀丽通透,“山高千仞,峰峦百余,而溪箐如之。每溪皆有泉,分流三十里。乃合而注川传江”,在高量成的主持下,这儿最终山寺楼台,随处点染,成为一处风景名胜。高量成自己呢,闲暇的时候,也长衫一袭,来到紫溪山,“常听法鼓以明心,不闻尘嚣聒耳,过着明月待坐、清风扫门的生活”,一副坦荡君子之风,毫无忧戚之怀。在他的倡导下,一时,威楚一带,不敢说如江南一样四百八十寺,坐落烟雨中,但也不再少数。

紫溪山中原来“山林密茂,是贼巢穴,高量成于此创居,劈为乐土,建宫室、伽蓝、蓝若,贼散远去”,这人过去窝藏的盗贼,不知是贼怵于高量成的威望,还是羞于面对这样的君子之风,一个个没有了行迹。“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几千年来,官员们孜孜追求的威严,在高量成身上体现出来,不但让下属敬畏,甚至让盗贼敬畏。这种风度,一千多年之下,让人读之,仍能想象出其气韵风采,高洁如月,皓皓如雪。

威楚之地,百姓向化,佛国吉祥,成为他处典范。

以佛法教化外,高量成更加大教育力度,建立学校,自定纪律,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尤其对高家子弟,他更是定出严格的家法,不许摆着衙内的谱,不许横着膀子走路,不许胡作非为。

在家乡,公干之余,高量成会背着手,慢慢地在乡间徜徉着,或者骑着马,到处视察,衣袋中装着钞票,看见孤儿寡妇,看见耄耋老人,或者生活实在走投无路者,就会掏出钱,搞搞捐助,以至于《滇系》中称赞他道:“避位不仕,筑城于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德江村,优恤孤寡,教诲子弟,风俗翕然丕变,称为彝中君子。”他离开相位,回到家园,照顾乡间穷困者,教化当地子弟,让威楚的风俗,变得敦厚,变得宁和,他自己也被为彝中君子。

其实,这何止彝中君子,简直是华夏的君子了。

在山里,高量成除了搞慈善事业,带着老婆游山玩水外外,有时,也去都城转转,看见不当的地方,当然要指指点点的,成为大理朝廷的顾问。在他手里,马市事业,发扬光大,日进斗金。有时,他也进入宫廷,去看看老丈人,走走亲戚,既谈家常,也谈治国的方法。

在他的手中,民族之间,关系很是融洽,从不歧视外来汉民,峨眉进士杨佐去大理公干,路上看到一老翁耕田,对他道:“我乃汉嘉之耕民也,皇佑中以岁饥,来活于兹,今发白齿落垂死矣!不图复见乡人也!”可见,平民可以随意转迁于此,而且生活是很不错的。杨佐在大理期间,大理国派人陪着聊天,做向导,探访风情,都是“头囊儿”。什么是头囊儿?杨佐解释道:“‘头囊儿,乃唐士大夫,不幸为蛮族驱过大渡河而南,今有子孙在,都王世禄,多聪悟挺秀,往往能通汉语。”这些大唐士大夫的后人,在大理国,不但不受歧视,还很得优待,享受着“世禄”,不亦乐乎?

《护法明公德运碑》中,作者自叙,自己乃“大宋国建武军进士”,身怀文采,落拓不遇,多次拿着笔砚,进京赶考,可是“两战场屋,画虎不成”,一气之下,扔了笔砚,远走西南,投靠高量成,“公待我如族人”,关系很铁,照顾很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后世人把高量成称为“山中宰相”,和南朝陶弘景相媲美。

如果高量成地下有知,是不会同意的。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乱世里。那时,战争经常发生,战火经常燃起。做为一个政治能力卓越者,他应当走向前台,担当责任,可是,他却反之,走向深山,表面学道炼丹,轻视富贵,洁身自好,远离世外,远离红尘,一声轻松,优哉游哉。骨子里,是为了躲避战乱,躲避灾祸。《南史.陶弘景传》记载曰: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曵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毎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他的这种行径,并不算清高,只能说是一种利己主义者,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

大无私者,并不需要标榜清高,他可以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和谐安宁,走出山林,走入红尘,丢弃任何委屈,任何是非,甚至是误解。目的无他,贡献所学,献身社会,“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并不是真的卖给帝王家,是贡献给百姓,贡献给社会。这种想法,很有点合乎佛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大理人重佛,高量成更重佛,面对权力之争,他能微笑而退;无论身在朝廷,或身处草莽,他都能尽心尽力,全力以为;尤其是身处山林,仍劳心世事,不顾群议,不怕猜忌,大概很同于佛祖的这句禅语吧。

正因为这样,梁朝气象,和大理大不相同:一个数十年后,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另一个却在西南屹立数百年,和平宁静,毫无战事。

人言高量成“功业盖天地,道德高古人”,这话,有夸张之嫌,但注入的水分不多。在历史上,凭心而论,能做到这点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余显斌,现任教于陕西省山阳县山阳中学,《读者》《意林》《格言》《百花园小小说》《新青年》《文苑》资深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二十一部。2003年写作至今,在《人民文学》《福建文学》《百花园》《四川文学》《故事家》等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千余篇、共一千多万字,几百篇被各种选刊选本选用,《父亲和老黄》《废墟的谎言》《拯救》《水色荡漾的小镇》等三百余篇文章在国家、省、市各级征文中获奖,《知音》《生命的声音》《大唐柳色》《杜牧的江南》《一轮中国月》等七十余篇文章被各种高考会考、联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敦煌感怀》被选入2013年八年级语文试用读本, 2008年入选全国十大小小说新秀,2015年入选“十大小小说作家排行榜”,曾受到过《疯狂阅读》《少男少女》《意林》《读友》等刊物的独家采访和报道。

吴家良,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大理州破格中职新闻编辑,大理历史文化践行者。理论文章《浅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之路》《西部城镇化的战略构想》《建立农村经济市场保障机制》《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融入国内外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的途径探索》共50多篇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改革报》《经济问题探索》等国家、省、州重点刊物上发表。《无量山中唱情歌》《大理,徐霞客未了之兴》《金庸无量缘》《无量樱花》《怒江冬记》等300多篇次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古传奇》等重点文学刊物发表。出版个人理论研讨论文集《我思 故我在》和文学作品集《无量山故事》。编辑出版《大理 徐霞客未了之兴》(散文集)《南诏二百年》《大理王朝三百年》(上、下卷)《九百年山河》《徐家往事》等文学文化文史著作。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