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动能从何而来

0

“我做了14年的创新创业活动,但是,从来没有像在“互联网+”这个赛场上,让我感慨万千的。”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拉下了帷幕,大赛评委、杭州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郭羽却仍意犹未尽。

这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集中登台亮相,还在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研究成果开始实际转化,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在于青年一代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创业温度。

已经5岁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不仅给中国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美丽的天窗,还在勾勒着面向未来的创新之路。

真正的尖端技术创新,需要长期攻关

“当前,人类对大脑的探索进入实质应用阶段,脑机接口技术有三条路径。”在本届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上,浙江大学的“回车科技——未来全脑智能行业定义者”项目负责人易昊翔说,一条路径来自埃隆·马斯克创办的Neuralink公司,旨在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增强人类能力,但将探头侵入机体;第二条路径是美国神念科技通过专家知识预设脑电解决方案;第三条就是来自“回车科技”,通过云计算处理庞大数据,将结果与用户进行实时交互。

“脑科学是世上最难的课题,你们敢于挑战并做出了产品,是‘勇哥’。”现场点评嘉宾、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说,你们在脑科学研究上对标埃隆·马斯克,“勇气可嘉”。

不只“回车科技”,在参加三强争夺赛的33个项目中,全球首创、首个、定义者、领航者等词汇频频出现。 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看来,本届大赛的一大亮点是科技创新项目数量超预期,很多项目都已经进入行业发展的“无人区”,或者成为行业领跑者。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Cytelive-无透镜细胞分析检测仪有拥有38项技术专利;西安交通大学“蓝鲸压力”项目的核心技术“压电新材料技术”历经二十年攻关,是新一代水下装备、医用超声、工业超声等国家与国防重大需求中的核心关键材料。而浙江大学的木链科技则将陈纯院士的流式大数据处理引擎——“流立方”专利技术率先、独家应用于工控安全领域,为公司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2005年,我大学一年级时认识谢庆国教授,那个时候,我才19岁,谢教授33岁,到今天,我33岁,谢教授47岁。从研究走向创业,19年来,我们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数字PET。”三强争夺赛中,华中科技大学“全球首创的全数字PET系统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张博讲到这里,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是目前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高端医疗仪器,而不是将健康寄托在进口仪器上。”

“中国要发力,科技的沉淀很重要。好的项目一定是熬出来的。”大赛评委、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孙斌说,这一届最大的含金量是把“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接地气的商业化衔接的很好”,不少项目既有拿得出手的技术亮点,也有很好的商业价值。

在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副理事长、万学教育集团执行总裁张强表示,创新创业是世界大势所趋、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连续五届大赛以来,“以赛促创”效果明显,不少项目高速度推进、高质量落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赛促教”的目标逐步达成。

然而,在不少专家、评委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科技已达到了引领水平。“可能在技术的应用、商业化方面我们跑在了世界前列,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依然还存在很大差距。”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说。

“基础研究从底层决定了技术在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水平。”在大赛配套活动“对话2049未来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也,物理的基础研究影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应用,目前我们国家在物理基础研究方面还很薄弱,以他研究的量子领域为例,在研究和应用上都还有具大潜力。

“科技是根基。”吴晓波说,在他看来,当前中国进入双能驱动时代——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新发展方面中国跑的很快,从跟跑到并跑,呈现出“总体紧跟,逐步超越的态势”。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捷径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看来,培养高层次人才,首先要有志向,有家国情怀。

她认为,科研的道路是很艰难的,没有坚强的心志很难走远。同时应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的培养,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最后还要启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励学生自己去补短板、强能力。

“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囿于课本学习,疏于把想法凝练出来,实现技术突破、转化落地。而大的创新还是考验技术功底的,有些学生做着做着走不下去了,也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何雅玲说,课堂就像老师给你做好的盛宴,能吃饱也有营养,但真正走入社会,考验的是落地实战能力。学校给了你基本的猎枪弹药,能走多远,能不能走出现实困境,还要靠自身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话2049未来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认为,当前数字经济还有巨大的空间,我国数字经济对工业渗透率仅为17%,而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已超过60%。

“人工智能正在走向新时代,从模拟一个人,到模拟一个复杂的系统,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正处于萌芽期,大量的智能产品、智能系统等待着青年创新创业者们去创造。”潘云鹤说。

“真正的尖端科研,需要长期攻关。”薛其坤说,奋斗者是幸福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取得成就的那一刹那,投身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这一探索过程本身就丰富了人生。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充满机遇!

“任何事情想得好,首先得有兴趣”

“我从小就喜欢航天,我的愿望是明年能考入北航,真正地去做属于我的火箭。”今年,来自广州市第一中学的高二学生王瀚霖,带着自己设计的“多功能可回收气象探空火箭”,来到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据吴岩介绍,在今年首次增设的、面向高中生的萌芽板块上, 60个由高中生担“主角”的创新实践项目参加了比赛。

“我观看之后,这些高中孩子给我的惊讶、惊喜,真让我赞叹。这些项目不仅呈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反映了他们多元的兴趣爱好。”吴岩说。

因为想念外婆腌制的那口酸甜美味的泡菜,为了让爸爸妈妈放心地允许自己吃泡菜,福建泉州元培中学的黄熠焘,自己设计了包含亚硝酸盐分析系统的家用分格健康泡菜罐;因为想要储存和“记住”味道,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团队尝试建立了基于脑电波技术的味道录制系统;因为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实践课上,感受、确认了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叶可塑决心把微生物医药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

“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种下一个萌芽,种下一颗敢拼、敢闯,自信勇敢的种子”。吴岩说,兴趣,推动着孩子们踊跃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也在他们心中播撒着珍贵的创新火种。

“任何事情想做得好,首先得有兴趣。有人可能会质疑,在不一定能找得到兴趣的前提下,让青少年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兴趣,有没有必要?”曾获得第三届“互联网+”大赛总冠军的白云峰,从自己的实际案例出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人的兴趣的确是变化的,可怕的不是找不到兴趣,而是根本不去寻找”,白云峰认为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去寻找兴趣方向,并不是耽误时间,“我是学管理出身的,在创业过程中,随着项目变化,我要去了解工业自动化了解芯片,我因此培养锻炼出的学习能力是一以贯之的。对事物的内在学习热情,是保障你高效投入、享受所做事情的重要保障。”

作为尚在打稳知识根基,面临紧张学业压力的高中生,除了兴趣之外,在创新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解决芯片数据传输问题?”在萌芽赛道展评现场,评审专家对罗云瀚提了一个技术问题。

“评委可能是想验证,这些项目到底是不是我们参与完成的。”为了解决校园失物招领问题,罗云瀚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套基于互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失物招领系统。

“很多高中生带来了复杂、类工程的项目,因而会有评委认为,这超越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的。”大赛评委、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徐宁说,相比而言,其他一些高中生的项目会比较“吃亏”,“这些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做了一些延伸拓展,产生了一些想法和设计。虽然比较着看,有些平常,比较简单。但我认为,这是高中生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创新。”

“相比于大学生而言,高中生可能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可行的产品。对于对于高中生而言,应该偏重两个方面,发现问题,设计方案。你不需要做出产品,体现出你的思考和想法才是最重要的。”白云峰说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谢和平认为,“鼓励高中生把项目做起来、做完整并不可取,是拔苗助长”。

“在高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确实需要注意不要揠苗助长。”徐宁认为,鼓励高中生多思考多琢磨,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应让学生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反而把基础仍在了一边。

“我认为,中学、大学的低年级,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徐宁解释道,“对于高中生而言,时间和精力太宝贵了,不应该花在为了解决具体项目操作问题而进行的超前学习上。”

“让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培养兴趣和潜质才是最重要的。在高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要从思维和理念上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谢和平说道,“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的品质,能对传统教育带来冲击变革,这远比设立里多少金牌银牌更加重要。”

“找准来自实践中的真问题,才能真创新”

“找到创新点,并不容易。但凡你有一个什么想法,上网一搜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本届大赛总冠军团队的负责人李京阳说道。

创新从哪里来?实践,是一个有力的答案。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历届“互联网+”大赛优秀项目的共同特点。

根据教育部主持开展的一项调研结果,在2015年第一届比赛金奖项目中,以App产品形态为主O2O项目占主流,约占38%。

“这与当时移动端平台兴起,基于移动端解决生活消费需求是当时市场的痛点,密切相关。”张强评价道,在今年比赛现场,人工智能、5G、VR/AR等当前最具前沿、最有潜力的技术应用与研发,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键词。

“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是始终要和市场痛点、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张强说道。

“只有来自实践中的真问题,才能真正启发创新。”第三届大赛总冠军白云峰介绍道,自己和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企业缺乏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是当时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围绕如何解决、如何保障,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取得了评委和市场的认可”。

“学生群体,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各类接触比较少,经验不足。因此这些创业项目,大多都是围绕自己周围生活展开的,比如校园服务、学习培训等。这也能诞生很多优秀的创业项目,比如共享单车项目,就是从校园里诞生发展的。”白云峰说,“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最适宜进行创新的地方,其实就是自己周围的生活,多去观察、多去发现”。

“只有服务好实践的创新创业,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有效的创新创业。”白云峰说。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是本届大赛各赛道的鲜明特色

“这届大赛呈现的项目里,一个非常出彩的地方就是,体现了红色青年的大情怀。”吴岩介绍,本届大赛“青年红色之旅”吸引了100万大学生,踏上了扎根大地、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奋斗之旅。

“如果我选择支教,可能只能陪孩子们一小段时间,但如果我能为当地带来些产业,就能让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重返家乡,这些孩子也就能得到爸爸妈妈长久的陪伴了。”带着谋长久、求成效的公益初心,结合当地实际,周建仁在贵州册亨引入红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公益实效好,是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当帮扶形势在支教、助力销售等传统模式固化时,像周建仁这样的年轻人,能够沉下心观察、思考,十分难得可贵。”郭羽说道。

“我们要建创新型国家,不应该只有一部分参与其中,而是应该让所有人,都能具有创新意识。”南京工业职院党委书记吴学敏说道。

在本届大赛上,首次增设了“职教赛道”,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人,在“互联网+”大赛的舞台上,首次展示了职教人的创业风采。

“我认为,作为职教赛道的选手,更应该做好岗位创新,立足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吴学敏回忆道,学院的一位老校友在胜利油田待了60年,在长年累月的工作实践中,发明了链式抽油机,“现在看起来,这个技术非常简单,但是在50年代,他这解决是实际的生产问题。”吴学敏介绍道,因为这一创新,这位老校友入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产业发展一定是需要大家沉下去,扎根中国大地的。”吴学敏说。

破除围墙,带来熵减效应的活性因子

“创新这个事,越开放越好!” 为何是这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主任委员、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朱雷以他熟悉的“熵增定律“解释,“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混乱无效的增加,导致功能减弱失效。那么,一个系统如何实现熵减?那就是开放,带来熵减的活性因子。”

朱雷说,“熵”理论源于物理学,常被用于计算系统的混乱程度,可用于度量大至宇宙、自然界、国家社会,小至组织、生命个体的盛衰。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就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朱雷认为,跟创新创业相关的有三种力量,首先是创新创业的高原,所有的投资人在高原里寻找,未来最高的山峰,去寻找培育的种子;但全世界还有很多低地和平原,缺乏滋养,需要从高原引来资源;还有一种力量就是渠道的搭建者,需要智慧搭建系统,将需要的资源转移到被需要的地方去,而这种力量就如大赛的平台。

五大洲120个国家的和地区、1153所国外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生参赛,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堪称一场“百国千校”参与的世界大学生“双创奥运会”。

“‘百国千校’参赛是典型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效果,但目前国际环境很复杂,有反国际化的浪潮苗头,大赛把全球青年吸引过来参加大赛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吴晓波教授表示,这次大赛的很多项目科技含量都很高,真正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还是科技创新,而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有些视野开阔的青年学子已经开始做交叉协同的东西,呈现出更加多样生动的生态。

在吴晓波教授看来,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范式,一个特点是学科交叉,一个是破除围墙。学校跟学校边界在打破,大学联盟越来越多,政府、大学、企业也在融合,这也是全球的趋势。

“来到中国留学后,我们经常会参加杭州市的创业周末活动,参加政府、学校组织的留学生走进吉利、华为、梦想小镇、跨贸小镇创新创业见习活动,在走访、观察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聋哑人,并萌生了‘不管是普通人还是聋哑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机会和可能,打破障碍,更为开放自信地与世界沟通’的想法,我们提出了iHe@r概念。”本届大赛季军、来自国际赛道的“iHe@r”团队成员Ridho Akbar介绍说。

尽管iHe@r发轫于中国,但其团队核心成员主要是来自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的留学生。

“在这次比赛的参与过程中,我们比拼过太多的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天才,各种优秀的项目团队。”Ridho Akbar说,作为这次国际赛道的冠军团队,尤其是作为国际赛道的社企组出来的冠军团队,项目所提供,或者是被评委认可,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科技价值或者商业价值,更多其实是它的社会效益。

“这个技术所应用的语言不仅仅是中国的语言,也不仅仅是某一国的语言,而是全球共通的信号语言,可以全球所需要的人士,也像这个大赛的理念一样,让所有的项目都能够服务于全体人民。” Ridho Akbar表示。

在朱雷看来,本届大赛国际赛道的示范效应,会鼓舞更多的来华留学生、国际上更多高校包括不知名的大学有信心参与大赛,推动国际公益领域项目涌现出来。

“互联网+”大赛搭建的青年创新创业方面的沟通平台,得到国际评委、参赛团队的广泛好评,他们认为青年创新创业跨国界的协同,是未来解决世界问题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赛的国际赛道不仅已成为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平台,也成为了扩大青年创新创业潮流影响力的田野,将竞争者变成携手前行的同行者,把创新创业的力量和文化带回去、传播出去”。朱雷表示。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