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明朝(鲁迅为什么要剃平头)

0

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明朝(鲁迅为什么要剃平头)图1
鲁迅在文章中说:"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至今在绍兴戏文里和乡下人的嘴上,还偶尔可以听到'剥皮揎草'的话,那皇择之长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鲁迅剥皮始终,具体是讲剥皮揎草的。我们现在看看这剥皮始终是指的什么。

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明朝(鲁迅为什么要剃平头)图2
一、剥皮始

剥皮始应该是指的朱元璋事。

剥皮揎草传说是明朝法律《大诰》中的一种酷刑。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

朱元璋在对待官员贪腐的问题上常常法外用刑,其中的典型就是剥皮实草,此刑罚在《大明律》中并无规定,但是,朱元璋创设了这一刑罚,并以法律《大诰》的形式加以推广,此刑罚的适用范围是贪腐官员,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这是剥皮始。

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明朝(鲁迅为什么要剃平头)图3
二、剥皮终

剥皮终应该讲的是明末孙可望的事。

孙可望,原名孙可旺,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孙可望参加义军,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成年后,勇敢、狡奸,每遇敌,他率部下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后来张献忠死后他率众投降南明小朝廷,但是事事以自己的雄厚的兵力侮辱南明皇帝,永历六年(1652年),孙可望将陈邦傅父子剥皮揎草,将尸体送往安龙等地示众。李如月见状不满,上疏劾奏。

孙可望知道后大怒,立即逮捕李如月,绑在朝门外,又准备了一筐石灰,一捆稻草,放在他面前。李如月问这是干什么用的,一个人告诉他:“这是揎你的草。”李月如叱骂道:“瞎眼的奴才!这草颗颗都是文章,节节都里忠肠!”。此后不久,明即灭亡。

此为剥皮终。

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明朝(鲁迅为什么要剃平头)图4

三、剥皮始终讲的是什么

这剥皮始终,自然不同。

剥皮始,是皇帝集权,惩处贪腐,励精图治,想建一个长久的王朝。

剥皮终,是权臣霸道,杀忠诛义,末日来临,乃是王朝临终的感叹。

但,从上下文鲁迅本意却也不是如此,他应该还是指封建制度之长久影响,明朝兴亡,都已经是很久以前,但这剥皮却依然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我想,这或许是鲁迅的本意吧。

不知道大家对于"酷刑"一词怎么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言《檀香刑》里描写的使人如临其境的腰斩和檀香刑,最近再读鲁迅先生的《病后杂谈》,发现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论点——"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

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明朝(鲁迅为什么要剃平头)图5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有史以来,可考的酷刑数不胜数,抛开腰斩凌迟一类,还有一个骇人听闻的酷刑就是剥皮,这一酷刑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又传是从波斯帝流入,指的是将人皮剥开,里面填充上草,悬挂示众,非常残忍。

享此待遇的不仅有以谋逆罪论处的开国功臣蓝玉,更有许多贪官污吏,甚至还有宫女宦官,范围广到让人不寒而栗。

而鲁迅先生文中提到的"始"指的是永乐时,朱棣将忠于建文帝,假意投降后趁机刺杀自己的景清施以剥皮揎草之刑。"终"也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明末祸蜀的张献忠,《蜀龟鉴》记载"又,剥皮者,从头至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另一位则是顺治时期效忠永庆帝,被封秦王,最后却降清的孙可望,这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一次剥皮酷刑。当时被施以酷刑的是御史李如月,他在看到石灰和稻草时,竟发出了"此株株是文章,节节是忠肠"的呐喊,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鲁迅先生所说的"可谓始终不变"指的大抵是剥皮之刑沿袭之久,以及人在发明折磨同类时的想法丰富,耐心非常。倒不一定只局限于明朝,毕竟清末民初时也有"点天灯"一类的酷刑。

鲁迅先生虽然"弃医从文",但还是有医学的功底在的,这篇杂文中还提到了一句话:"中国却怪得很,固有的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则往往好像古人早懂得了现代的科学。"

譬如用火药来放烟花,这里谈及用如此先进的"医学知识"来折磨同类,可见民智未开到了什么地步。

私以为,鲁迅先生当时可能也会想,若将其中一二分精力用在救人而不是害人上,大概他也不至于远赴东京去学医救国了吧。

以往我们每提及鲁迅必谈忧国忧民,抨击讽刺"三座大山",甚至因为提到的次数太多,让大家都有了逆反心理。但读这篇杂文,读这句话,我认为里面确实是有讽刺和抨击意味在的,套用一句高中阅读常用套话"想要唤醒国人"也不过分,大家认为呢?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